队伍的成员来自不同背景,但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中,逐步形成一种共同的耐力节奏:每一个动作都讲究稳定性,每一次转折都经过反复推演。成都的山城气候也给训练带来独特的条件,冬天的低温、春夏的闷热都在无形中磨炼着队员的呼吸控制和肌耐力。
成都队的日常训练以耐力为核心,结合力量、技术和心理素质的综合提升。教练团队通常采用分阶段的训练法:基础耐力阶段、小机组连续性训练、休整和再适应。每周会有多次长时段的悬垂、拉力和耐力攀爬,持续时间从40分钟到90分钟不等,目标是在稳定中提高肌肉的线性疲劳极限与心肺耐受。
对选手而言,耐力不仅是“能不能爬完路”,更在于“能在高强度下维持技术水平”。于是,摄像头下的动作也被拆解成微小的环节:手指与前臂的发力顺序、核心稳定对髋部支撑的转化、脚步的贴墙节拍以及呼吸的节律性。每周的训练中还会穿插模拟比赛的片段,选手们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完成多条路线的连段,感受体能消耗对决策速度的影响。
除了体能,心理训练也是关键。著名的口号“不放弃一步”在休息日被反复提及,教练会带来情境练习,模拟观众的压力、降温后的肌肉酸痛、错误步骤带来的挫败感等情景,帮助队员在真实比赛中保持专注。从装备选择到恢复策略,成都队的耐力路线并非单点突破。队员们强调睡眠质量、蛋白质摄入与碳水平衡的重要,以及拉伸和放松训练在防伤中的作用。
酒精和不规律作息被视为潜在的阻碍,团队会共同制定恢复日计划,包含轻量活动、泡沫轴滚动以及按摩师的手法辅助。值得注意的是,成都是一个热爱攀岩的城市。众多攀岩馆的存在形成了良性的训练生态:不同水平的攀友通过挑战赛和周末活动彼此取长补短,队员们也通过公开的训练日向爱好者展示正确的攀岩姿势与耐力技巧。
这种社群体验,成为成都攀岩队能在全国排行榜上站稳脚跟的重要社会支撑。
从这背后的故事里,可以看到耐力不仅仅是体能的堆叠,更是耐心、方法、社群互助与日常选择的综合结果。队伍的训练地图上,时间管理和恢复策略同样被放在与冲顶高峰同等重要的位置。每一次的梯级提升都伴随着细微而稳定的进步,仿佛把城市的节奏揉进了选手的呼吸。
对于正在关注攀岩的你来说,成都队的经验是一种公开课:如何在拥挤的日程里保持稳定的技艺,如何在体力疲惫时仍能维持路面的判断力,如何把训练的每一分投入转换成成就的每一分回报。若把耐力看作攀岩的“长跑”,成都队的路径就像是一段以科学、坚持和团队为底色的长青故事,值得每一个热爱攀岩的人细细品读与借鉴。
下面的要点既有思路也有可执行的做法,尽量贴近普通爱好者的现实情境。
阶段性训练与日常安排
阶段一(基础耐力与技术纠错,约3-4周):每周安排3次攀爬,总时长60-90分钟。以较低强度完成一定距离的路线,强调节奏与呼吸的稳定性,确保动作的起始阶段就不被疲劳打乱。阶段二(力量与耐力结合,约4-5周):逐步增加对肌肉群的张力,加入悬垂、拉伸与小梯子式训练,保持正确的技术要点,防止伤病积累。
每次训练中穿插短时段的高强度段落,但中后段要回到技术清晰的执行。阶段三(耐力爆发与比赛化训练,约4周):模拟比赛的高强度段落,分段完成多条路线,训练决策速度与恢复能力。此阶段应强调恢复策略,避免过载。阶段四(休整与回归,1-2周):减量、提高睡眠质量、注意营养调整,为下一轮周期做好准备。
呼吸、核心与动作节拍
呼吸与节拍:练习在攀爬中保持稳定的呼吸节律,尽量使胸腔与腹部的受力稳定,避免因屏气导致的肌肉僵硬。核心与下肢协同:核心训练如桥式、平板支撑、臀桥等要贯穿日常,帮助髋部在墙上保持更好支撑,减少手臂过度发力。指力与手部保护:适度使用Hangboard进行指力训练,初学者应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逐步增加耐久度,同时注意指关节的保护,避免超负荷造成伤害。
开云体育官网恢复、睡眠与营养
恢复优先:安排睡眠优先级,尽量保证睡眠质量,休息日可安排轻量活动如拉伸、泡沫轴放松等。营养平衡:训练日的碳水与蛋白质摄入要恰当,恢复期加强蛋白质摄入,帮助肌肉修复和抗疲劳。防伤思维:热身要充分,冷却不可省略,随手准备护具与贴带,减少训练后手指及手腕的损伤风险。
装备与场地建议
攀岩鞋与粉袋:鞋子要合脚但不过紧,鞋尖对脚趾的压力要可控,粉袋要选用吸粉性好且手感舒适的产品,方便维持干燥的手部状态。指力训练器材:对初学者而言,Hangboard/CampusBoard是不错的选择,先从简单梯级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切忌盲目拼强度。
安全配件与保护:胶带、护腕等日常保护用品不可省略,训练中应定期检查墙面、绳具和地垫状态,确保环境安全。家中训练的替代品:若无系统墙,室内拉绳、指力板、核心训练器材等也能在家中完成基础训练,保持节奏感与肌耐力。
把成都队的耐力精神落地到日常,就是把“稳定-持续-科学”这三件事放在同一个优先级上来执行。你可以用一个12周的循环去试着实现:前4周以基础耐力和技术纠错为主,接着4周通过力量与耐力结合来提高承受能力,最后4周进行模拟比赛的密集训练并安排充足的恢复。
途中记录自己的每一次进步,不必追求一夜之间就达到极限,很多时候小幅度的持续改进比突然的爆发更稳妥有效。
如果你身处成都,或者周末会到成都活动,欢迎走进城内的攀岩馆,与朋友一起参与公开训练日,向教练求教,向同好学习。把成都队的训练理念转化成你自己的日常,慢慢地你会发现耐力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成为日常体验的一部分。最终,你会在一次次攀爬中感知自己越来越贴近那份从容与专注——那正是耐力带来的真正魅力。